恒通復合強夯技術的發展
隨著地基土強夯處理的擴大,強夯置換法、動力排水固結法等在強夯地基中得到了發展。動態搗固置換法將已形成的夯坑中的砌塊石回填,然后用搗固錘進行夯擊,重復此過程的連續施工。在淤泥中,動力夯置換墩形成一個橋墩,稱為動力夯置換墩,在淤泥中,動力夯置換墩可以在樁與樁之間形成復合地基。
為了更好地掌握和應用強夯原理、設計參數和施工方法,中南祥基強夯公司在現場的代表區域,通過對不同參數下的試驗夯實試驗的對比研究,對試驗監測和試驗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工程可行性設計的施工參數,包括夯實次數,落地距離、夯實距離等。
中南強夯施工隊采用15T履帶起重機作為起重設備。夯錘重120KN,底板厚20MM,底面積1.8×1.8M,外包高度0.96M.10MM鋼板,內置多層錨固鋼筋,全澆C28混凝土。為了減小氣墊的沖擊,從錘底到錘面埋設了5個100MM的風管,錘頂采用剛性懸掛環,掛鉤方便快捷。
將施工現場劃分為2個試驗夯實區,每個試驗區有6個試驗夯實點。詳細記錄了地面沉降和每走向地面變化情況,并在連續兩次撞擊后進行了靜滲透。記錄各層地基承載力提高情況,每次試夯完成后進行鉆孔和靜鉆,得到夯實后的相關數據。
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施工流水順序,合理安排流水拍頻,力求使各斷面實現連續夯實。在大部分多余的孔隙水壓力消散后,應再次將其壓下,一般間隔不少于7天。粘土地基的間隔時間不小于3~4周,具體間隔時間可根據工藝試驗壓實確定。
雖然強夯實踐發展迅速,但對強夯機理和設計理論的研究卻遠遠落后于工程實踐。強夯技術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針對飽和軟土的低水平強夯技術。二是處理高填方深層濕陷性黃土,消除了高能強夯技術的沉降,三是強夯綜合處理技術,發展成為一種復合地基處理技術。
恒通強夯施工團隊采用強夯法對鐵路基礎工程進行有效加固。根據現場試驗夯實或當地經驗,確定了建筑物地基處理的技術規范,并在歸納大量工程實測數據和總結工程經驗的基礎上,研究了強夯和強夯置換技術,確定了類似地質條件下強夯和強夯置換的相關參數和合理的試驗方法。
強夯和強夯置換處理粘性土特別是飽和粘性土需要合理的間隔時間。另外,高飽和地基的各項指標的試驗結果都不能滿足設計要求。